李商隐《乐游原》赏析
【原文】 乐游原——[唐]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;夕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 【注释】 乐游原:西汉宣帝立乐游庙,又名乐游阙、乐游苑,亦名乐游原、鸿固原,是一个游览胜地,在今陕西省长安市南八里,居城中最高处。在原上望长安城内了若指掌。据《长安志》记载:“在陕西长安南八里,其地居京城最高处,汉唐时每当三月三日九月九日,京城士女咸就此禊(音fúxì,求神拜佛)。” 向晚:傍晚。 不适:不悦,不快。 古原:指乐游原。 夕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:是爱惜光景的意思,和首句的“不适”相应。诗人还有同题七言绝句一首,后二句写道:“x和自珍虞泉宿,不放斜更向东”也是对时不再来的感叹。只是,做“正是”、“只有”解。 【翻译】 傍晚十分,觉得心情不大痛快,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去看看夕,散散心。多么美好的夕啊!只有接近黄昏的时候才能看到。 【赏析】 李商隐(813—858年),字义山,号玉溪生(不同版本又有做“G”的),晚唐诗人。原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市)人。李商隐早年受知于令狐楚,聘为幕僚。开成二年(837),由令狐楚之子令狐推荐,举进士。令狐楚死后,李商隐入经原节度使王茂元幕,王茂元爱其才,以女妻之。其时因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,令狐楚的党羽认为李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。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长期执政,排抑李商隐。因此,李商隐虽对政治很热心,却始终不能得志。李商隐从不攀附于某一党派,先后曾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,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,又随剑南、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。最后客死于荥(今属河南)。 李商隐的诗善于用典,文学价值很高,他和 杜牧 (《李商隐》人物) (《李商隐》人物)合称“小李杜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与同时期的段成式、温庭筠风格相近,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,故并称为三十六体。 很多人认为这首绝句是诗人自伤年老之作,而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感世昔时之作,表现的应该是诗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。 “向晚意不适,”诗人开门见山交代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,那是因为天将傍晚的时候,心情有些不痛快。“意”,心里,心情;“不适”,不悦,不痛快的意思,心情有些抑郁。 “驱车登古原。”心里不痛快,于是产生了到郊外走走,散散心,解解心中的不快的想法,诗人驾着车,来到了城南的乐游原。诗人到乐游原究竟想干什么呢?无非是想要看看夕下的风景,排解排解心中的不快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不难看出,诗人不是窝在家里喝闷酒,写那些伤感的诗,而是走出家门,走出喧嚣的长安城,驾车登上郊外高高的乐游原,积极地去寻找快乐,排解心中的郁闷。 “夕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所见所感,即景生情,与首句的“意不适”相照应。意思是说:晚景之所以如此美好,就是因为他正是在黄昏这个时候。只有黄昏这个时候,才会有这般无限美好的夕。 以往人们把这两句诗理解为“晚景虽好,可惜不能久留,比喻人到晚年,亦难长久”,当是不确切的。李商隐一生只活了四十六岁,并没有老态龙钟、风烛残年的经历和苦楚,再者说,诗人原本是“意不适”才“登古原”,不可能是专门为了寻找那种感伤、无奈、和叹息吧。另外,把诗词中的“只是”理解为今天的“但是”、 “可是”等转折之类的词语也有失对古典诗词的正确理解。从诗人的政治经历和追求,到他的另一首同题诗:“万树鸣蝉隔断虹,乐游原上有西风。羲和自趁虞泉宿,不放斜更向东。”纵观一生,诗人李商隐一直是个热爱生活、积极向上的人。“夕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恰恰应该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。若果说无奈,那也是对当时fu败的朝廷的无奈。(2009/03/03)